漫步華爾街 閱讀重點

總幹事投資筆記導讀:「漫步華爾街」,中譯本由天下出版,一本書若能在出版後存活十年以上,才叫做有用的書, 「漫步華爾街」已經出版近二十年,我摘錄一些重點:「股價決定四因素:預期成長率、預期股利發放、風險程度、市場利率水準」,選股三原則:「未來盈餘成長高於過去五年的平均、決不付出高過真實價格的股價、尋找有題材讓投資人編織空中樓閣的成長股」;它會顛覆一些你的成見,逼迫你產生一些另類思考。

    漫步華爾街這本書對我而言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三個月前曾經推薦它,這是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所翻譯,應該都還買得到。我不從第一章開始讀,直接跳到第四章「四種決定股價的因素」這個章節:

    決定因素一:預期成長率

    裡面有一句不錯的話:「理性投資人願意為預期成長率較高的股票,付出較高的股價」,我把他的觀念改為預期營收成長率,股價的漲跌基本上是在表彰進步與退步的幅度,有如小學時代的進步獎,我長久的觀念在於當一個公司其成長率無法再進一步提昇時,就是其股價高點,相反時,當一個公司其營收跌到谷底,未來預期他的進步空間很大時,股價已經悄悄的上揚;文中提到美國一百年前的鐵路公司,當他成熟到無法成長時,就會慢慢的衰敗。

    當一位CEO上了媒體的專訪,而且又很陶醉再他們公司的營運成績時,往往就是營收與股價高峰,想想人生的四大需求,最後一個需求就是自我人格的滿足,當一位CEO經歷創業、成長、艱困期、突破期到他的事業最頂端時,往往會讓我看的心驚膽跳,其表情越是陶醉於成就的極致,股價的高點就越快來臨。

    決定因素二、預期發放的股利

    這本書在將近十八年前完成,以現在的眼光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先知灼見,他強調一家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美國叫股票分割)對於股東權益報酬不只沒有好處,反而會稀釋長期的每股盈餘;這幾年來在台灣變成股利政策的顯學,不過我更看重的是每家公司的累積現金或保留盈餘,先不論兩稅合一所產生的稅負問題,如果能累積比較多的現金或保留盈餘,是會讓投資者比較舒服,台灣金融市場的脆弱度遠遜於美國,台灣受國際景氣的影響很大,美國有龐大的北美市場,政府的財經政策可以讓企業直接受惠;而台灣這種九成靠外銷導向的國家,說穿了只能看天吃飯,當國際景氣一旦失序時,一些公司也只能被動的作調整;而現金較多負債較少的公司比較能熬過系統風險;我選擇的標準是:股本佔股東權益比不要超過五成,以及股本形成中來自現金增資的比率越少越好的,而且上市上櫃若滿兩年以後,就不應該再有大幅現金增資的行為發生,如宏達電在91年上市後,現金增資佔股本形成的比重就越來越低,所以它才能成為股王;這幾年來我不曾見過一家公司常常辦現增,而股價能夠維持高檔不墬的。

    決定因素三:風險程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風險規避者會願意為風險較低的股票付出較高的價格」,書上這一句話我頗為認同,只是似乎市場不是如此運行,簡單說風險有兩種:1、個別風險2、系統風險;我的觀點與作者一致:「系統風險是無法經由投資組合所分散或稀釋」。所謂的風險白話一點就是「股價下跌的可能」,股票的個別風險很多,先不討論這些;而「系統風險」通常是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造成,如兩岸關係、景氣波動等,使整體市場受到影響,系統風險是無法藉由分散化投資來消除。

    這個風險就是大部分投資人賠錢的根本原因,別說連一般個人投資者,即便連法人專業投資機構也是栽在這個風險上面,許多專業投資機構深受以往財務理論中的資產定價理論所影響,這些財務理論認為系統風險是沒法經過分散投資來規避,於是他們的做法就是「不理它」,科學方法無法克服的事情就不去在意,哈!典型的科學怪人,中外皆然,當然有些投資的理論與方式,是可以不用理會這些風險,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或是一些超大型的基金,前者是投資循環高達八到十年,後者是資金過於龐大無法賣出。而台灣的法人就開始東施效顰的模仿起來,反正一句「系統風險」來搪塞與掩飾自己的虧損,或者用「表現優於大盤」來合理化;其他國家的股市沒有深究無從分析起,台灣的系統風險真的那麼難規避嗎?網路泡沫、宏觀調控、政黨輪替、兩岸不安這些難道都無法事先探知嗎,我認為幾年來唯一無法避免與預知的風險只有幾次:911事件與921地震,但是這兩次的下挫隨即在一個月內收復失土。

    系統風險發生當下,個別股價的風險也大不相同,以06年5-6月的千點下跌,有些股票重挫至腰斬,有些跌幅僅10-15﹪,下跌的機率高達92.5﹪,當系統風險發生時能夠避開的個股只有7.5﹪,我不相信有很多人可以選到這7.5﹪,這要很好的運氣或逆勢作多的大氣魄,坦白講那是很困難,避開系統風險就是賣光持股;6月14日有則很好笑的新聞:「昨日台股開盤即大跌93點至6349點,系統風險大大提高」,已經發生的事情怎麼會是風險呢?七千點以上為何不提系統風險!

    規避系統風險的幾個方法 
    1. 台股相對位置:台股絕對無法自外於國際,若漲幅大大超過相似的股市,如韓股日股新加坡等。

    2. 別人相對的位置:如果有一些國家的故事發生問題,如1997年6月的泰國、7月的印尼、8月的韓國與香港;又如2006年3月的中東與費城、4月的冰島紐西蘭拉丁美洲、5月上旬的印度;別以為台股會有免疫力。 

    3. 兩大貿易國的緊縮政策:出乎意料的緊縮是造成系統風險的最大殺手,如04年3月的宏觀調控、06年4月的柏南克出乎意外的強硬聲明。 更為精明的觀察者可以從更多的跡象去測出系統風險,但是這是更專業的領域,我沒有大量的助理與工具所以無法加以計算。 

    決定因素四:市場利率水準

    這是近年來我觀察到的唯一與作者相左的現象,這幾年來利率已經變成股市的相反指標,利率與股價經常有相同的方向,探究其因是,全球資金大水庫FED近年來不再用「量」來控制,而是用「價」來控制;以往在全球金融發生失序時如1987年股災、1998俄羅斯危機、1999年的千禧年鬧劇與後來的LTCM,FED都釋出了強力貨幣來解決流動性危機,而最近四年來只用利率去調整通膨,所以造成利率的升降沒有造成股市的同步影響,FED用利率的升降來宣示景氣的高低,講白的就是FED的利率是景氣的成績單,未來觀察這個指標必須搭配貨幣供給額來看。 

    今天6/26成交值剛好688億,滿足了量縮的初步條件(詳見我股市日記605高低量的歷史結構那篇),籌碼(融資與投信兩大不穩定因素)也相對有底部的訊號出來,心態不應再偏空了,再偏空下去總幹事就要變成空頭總司令,我又不是有悲慘的童年,現在到底是底部回升、持續在底部打混或只是跌深大反彈,反正那些東西等漲上去再來判斷,即便是長期空頭之下也會有大規模的反彈,更何況我至今尚未看到有步入長期衰退的徵兆(就是我常說的第四循環),操作目標:先看到季線吧! 

    最後再對這本書本章做個總結,所謂的預期成長率沒有一定的高低標準,甚至每個人所預期的都不盡相同,而未來的營運幾乎是無人可以準確預測,唯一可以依據的就是過往的紀錄,在台灣股市中比較有營收的穩定軌跡可循的只有少數一些產業龍頭,這就是為何我喜歡在低檔買進龍頭股的原因:因為容易預估,比較不會有個股的營運風險。

    為何分析師在預測未來時如此困難,因為大多數人搞錯了研究方法,更多的人不願思考,如同我去問我即將上國中的兒子何時會交女朋友一樣的荒謬,天知道他何時會展開他的初戀,正確的方式應該去觀察他的行為,如開始在意臉上青春痘,開始會去看一些電視上的男歡女愛,什麼時候開始不會講「女生最討厭」之類的話,什麼時候會開始對家裡電話或自己手機注意起來,等等就八九不離十了;而不關心小孩的父母只會用逼問的。

    大部分受過專業訓練的分析師都知道再如何精細的研究,都無法準確探究企業未來盈餘多寡與大盤或總經的未來波動程度,正確的方法是動態分析,就像我先前寫過的那篇「斯斯有三種柏南克有五種」,評估FED會去如何調整與幅度,我認為都只是機率問題,負責任的分析是描述一個事情的一些後續的可能,也就是動態的去表達:如果A情況該如何?B情況該如何?C情況該如何?並且提出說明如果一些假設沒有成立的話又會如何?這就是所謂的動態分析!但是大多數的投資人不願意去動腦筋或者健忘,往往會在事件發生時不知所措。 

    本書提到四項因素讓分析師槓龜的原因

    一、 隨機事件的影響:
    如所謂的系統風險,或政策的改變。

    二、「有創意」的會計程序創造出讓人存疑的盈餘

    如安隆案與博達案,不過到了今天,一個稱職的分析人員應該有能力挖掘出啟人疑竇得一些財務疑點,任何受過專業訓練的財經科班畢業生都有這個能力,只不過這個市場講求的是「與人為善」的人和,對於破綻百出的財報,我們這種人頂多只能維持緘默。但是我相信99.9﹪的專業研究人員是有其專業良知,所以那些乏人問津,或只有一些怪怪的團體在推薦的公司,最好避開。

    三、分析師的能力不足 

    這是台灣金融業比較普遍的問題,一個禮拜之前,中國調高存款準備率後,一些報告竟然會寫出:「因為資金供給降低,導致中國地產開發商因資金不足而可能減少新房的推案,將促使房市的供需缺口擴大,因為房屋供給的萎縮而進一步推升房價。」,對於這種推論,我只能反省是否財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對於事件的推論可以有不同的結論,或許可以舉出這種降溫方式達不到效果,不論結論我認不認同,我要看的是推演的邏輯。 也有很多的分析人員是太懶,上市公司財務長或發言人給的預測照單全收,我認為即使認同公司的說法,也要敘明認同的理由,否則大家第二天看報紙就好了,何須看研究人員的付費報告。 有些分析人員則是太專注於細微末節,書中提到的一個「鐵路羅傑」的例子,羅傑可以幾個小時滔滔不絕的講述鐵路里程與載貨量等統計數字,但是對於鐵路業的盈餘或該買哪一家股票卻毫無概念;這詳見我「覆晶基板」的那篇經典垃圾報告。

    四、最好的分析師轉任銷售部門或投資管理工作 

    作者真是一真見血,您知道現在法人的研究人員的經驗與薪水狀態嗎?法人的研究員工作通常是剛畢業的菜鳥練功的舞台,一般研究人員經驗鮮少超過兩三年,一旦研究員磨個一些經驗就想擔任操盤的工作,或者跑去當收入較高的SALES,甚至去當暴利的投顧老師,否則誰可以忍受那種每天工作14個小時,薪水頂多三萬出頭的工作。 一些認真的研究員因為勤跑一些上市公司,因而建立了很強的人脈,當有了這些人脈後往往沒有人願意屈就於分析人員的工作,因為靠這些人脈而爭取到的承銷案或賣一些金融商品,其收入是好幾倍於研究人員。

    一點結論,看到一篇研究報告時,先別急著看結論,要細細的去看整篇報告中的邏輯思考,如果連邏輯都有問題甚至違背基本常識的話,那就捨棄別看了,只會浪費你的時間,還不如去看A片。
=============================================
導讀 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 周行一

自序 點石成金 墨基爾

第一部
股票及其價值

第一章「盤石」及「空中樓閣」
何謂隨機漫步?
投資充滿樂趣
兩條投資的途徑
「磐石」理論
「空中樓閣」理論
請隨我漫步

第二章 瘋狂的群眾
鬱金香狂熱
南海泡沫
華爾街垮了
殷鑑無效?

第三章
六○到九○年代的股票價格
法人機構壟斷市場
上揚的六○年代
慘淡的七○年代
喧囂的八○年代
股市的歷史教訓
狂飆的九○年代

第四章 最大的泡沫:網際網路
泡沫如何興起
大規模的高科技泡沫
史無前例的新上市股狂熱
全球達康
分析師推波助瀾
股價衡量新標準
媒體的渲染
舞弊扼殺市場
如果我們先有警覺
結語


第二部
專家與贏家

第五章 分析股市的兩種工具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
圖形能告訴你什麼?
圖形分析的理性基礎
技術分析為何不靈光?
由圖形專家到技術分析師
基本分析的技巧
基本分析也會馬前失蹄
穩健投資三原則

第六章 「技術分析」與隨機漫步理論
剖析技術分析師的策略
股市有動能嗎?
股價並無循環週期
再探技術分析的錦囊
一堆幫你虧錢的技術理論
技術市場的大師們
為什麼技術分析師還不失業?
技術分析派的反擊
對投資人的意義

第七章 「基本分析」能幫助你多少?
華爾街專家大戰學術
證券分析師能洞燭機先嗎?
水晶球何故不清晰?
共同基金的績效
基金分析系統能選出贏家嗎?
擇時能力的評估
半強式及強式的隨機漫步理論
採取中庸之道

第三部
學習新投資技術

第八章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風險角色
風險定義:報酬的散布範圍
查考風險:長期的研究
降低風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
分散風險的應用

第九章 承擔風險以提高報酬
貝他與系統風險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貝他係數的紀錄
證據評估
完美的風險指標並不存在

第十章 行為財務學
個別投資人不理性的行為
過度自信
偏誤的判斷
從眾行為
損失規避
套利限制
投資人從行為財務學學到什麼?
行為財務學有傳授擊敗市場之道嗎?

第十一章 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攻擊:市場可預測嗎?
效率市場到底是什麼意思?
錯失目標的狙擊
不遠但亦不中的射擊
為何錯失目標
勝利者是……
結論


第四部
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

第十二章 個人理財的十項演練
練習一:收集必要的供應項目
練習二:不要被發現兩手空空:讓自己擁有現金資源和保險
練習三:保持競爭力:手上的現金收益得跟上通貨膨脹
練習四:學習如何節稅
練習五:確定鞋合腳:釐清投資目標
練習六:投資由自宅開始:租賃使投資肌肉鬆軟
練習七:了解債券
練習八:投資黃金與蒐藏品宜謹慎
練習九:佣金不是隨機訂定的,某些經紀商收費較低
練習十:避開坑洞和絆腳石:分散投資的步驟最後檢查

第十三章 衡量股票及債券的報酬
決定股票和債券報酬的因素
金融市場報酬的三個時期
二十一世紀的展望


第十四章 做好人生四季的投資規畫
配置資產組合五原則
調整人生各階段的三個投資策略
人生四階段的投資指南
生命周期基金
自行投資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級投資客日記 的頭像
    i級投資客日記

    i級投資客日記

    i級投資客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